我宁愿背负着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否则他们会继续残害百姓,
我宁愿背负着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否则他们会继续残害百姓,他就是赤诚爱国名将宋哲元,29军大刀队宋哲元将军面对别人的劝阻说“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名俘虏!否则他们会继续残害百姓”临战前他大笔一挥写到“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国雪耻”
宋哲元自幼承受着家族厚重的学术期望。这个位于城西北的小村庄,虽然贫穷,却充满了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年幼的宋哲元,在贫困的环境中也不曾放弃学习,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书籍中度过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宋哲元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名教师。在他的家乡,他选择不收取任何费用,免费为当地的贫苦儿童授课,持续了五六年时间。这一行为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尊重和感激,宋哲元在当地的声望因此大增。
1907年,宋哲元毕业于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不久后,他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军中,他从上哨长逐步晋升至连长、营长、团长,最终成为旅长,指挥第二十五军。在1922年直奉战争期间,宋哲元的表现尤为出色,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和认可,被誉为西北军中的五虎上将之一。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得许多国军军人面临道德和法律的严峻考验。一些军人背弃誓言,脱下军装成为了臭名昭著的盗贼。这些盗贼,如东府大荔的麻振武和西府凤翔的党玉琨,不仅掠夺百姓,更是挖掘陕西周边的古墓,严重破坏了周秦等历史文化遗产。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冯玉祥派遣宋哲元前往剿灭这些盗贼。宋哲元率领部队对麻振武长期占据的大荔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围攻。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宋哲元采用了非常策略:他命令士兵们秘密挖掘地道,直达大荔城内,然后在地道中安置大量火药。当火药被引爆时,大荔城墙被炸开一个宽达80米的缺口,城门洞开,麻振武部队陷入混乱,最终麻振武在逃窜中丧生。
在宋哲元成功平定麻振武部之后,他的目光转向了西部的凤翔城,这座坚固的城池因其易守难攻的地理特征而被誉为“卧牛城”。凤翔城的防御工事坚固,地势险要,自然和人工的防御结合使得任何外来的攻击都显得力不从心。
最初,宋哲元采用直接攀爬城墙的方式试图快速攻克凤翔,但连续几日的激战下来,他和援军指挥官张维玺意识到这种直接攻击的策略行不通,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们计划利用地道战术,这是一种更为隐蔽且效果可能更为显著的攻城方式。
宋哲元选定了城外一座民宅作为起点,从这里开始挖掘地道。工程队首先在地面下挖了四丈深,然后朝城墙方向继续挖进,使用坚固的木材作为地道的支撑,以防止地道在挖掘过程中发生坍塌。这一连串的挖掘活动持续了近半个月时间,最终地道成功地达到了城墙之下。
在城墙下,宋哲元和他的团队挖出了一个足以容纳大量火药的空间,类似于他之前攻击麻振武部时使用的策略。他们在这个空间中放置了4000公斤重的火药,并安装了电线以便远程引爆。与此同时,他们还部署了1500门各型炮兵和500挺机枪,准备发动全面攻击。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宋哲元下达了攻击命令。瞬间,城下的火药和城外的火炮、机枪齐发,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强大的爆炸力量使得坚固的城墙出现了裂痕,部分区域甚至开始摇摇欲坠。
随后,宋哲元指挥大军冲破了城墙的缺口,展开了激烈的攻坚战。在混乱中,敌方指挥官党玉琨被击毙,大部分敌军在没有领袖的情况下士气大乱,最终宋哲元成功攻占了凤翔城。据统计,敌军有约2000人死伤,另有5000多人被俘。
在战后处理俘虏问题上,宋哲元的决定引发了争议。他打算处决这些俘虏以震慑其他潜在的敌对势力,认为只有彻底清除这些人,才能防止他们将来可能再次成为威胁。尽管他的副手张维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残忍,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声誉,但宋哲元坚持己见,未加改变。
执行日在凤翔城东八里的一个空旷场地进行,场地附近有一个深井。当日,宋哲元的部队将所有俘虏带到这里,由刽子手执行死刑。这一过程极其残酷,不少刽子手因不忍心而未能一刀致命,使得一些俘虏遭受了更多的痛苦。整个执行过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人对宋哲元的冷酷和无情表达了愤怒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