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苏北抗战,韩德勤打不开局面,陈老总为什么能?_陈毅_抗日_新四军
1940年,日军为巩固华中占领区,切断中国军队南北联系,对苏北发动多次大规模“扫荡”,重点控制交通线(如通榆公路、运河沿线)和战略要点(如盐城、东台、兴化)。这时,陈毅所率领的新四军江北部队仅7000余人,而国民党江苏省主席、苏鲁游击战区副总司令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韩德勤部7万余人,还有李明扬等地方实力派3万余人。在苏北,日伪军多达数万人之巨,而新四军处于夹缝中。陈毅曾形容此时的状况说:
“前门打虎(日军),后门拒狼(韩德勤)。”
可是,在短短的时间内,陈毅却成功地打开了苏北的抗日局面。而拥兵七万的韩德勤部却屡屡受挫。这个中缘由是什么呢?
陈冠任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指出:“其中的关键在于陈老总及其领导的新四军采取了政治与军事双轨并行、统战与斗争灵活结合的战略,陈毅深刻把握了苏北地区的政治生态和力量对对比,所以他成功了。"
展开剩余79%一、精准的战略方针:“击敌、联李、孤韩”
1939年,陈毅率部来到苏北后,根据苏北的复杂情况,提出了“击敌(日伪)、联李(李明扬等地方实力派)、孤韩(韩德勤)”的六字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在于:
1、分化中间势力——李明扬、李长江等地方武装虽属国民党系统,但与韩德勤矛盾深刻。陈毅通过“三进泰州”与“二李”谈判,以军事援助(如帮助运输弹药)、归还占领地盘(如郭村战后主动让出塘头)等实际行动,争取了“二李”的中立。
2、孤立顽固派——韩德勤作为蒋介石嫡系,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毅通过统战工作,使其失去地方支持。例如,黄桥决战时,“二李”按兵不动,韩德勤部陷入孤立。
二、高超的统战艺术:争取士绅与民众支持
陈毅十分重视团结上层士绅。他到苏北后,先以抗日打鬼子的实绩赢得民众的支持。接着,他亲自拜访苏北名流如韩国钧(前江苏省代省长)、朱履先(中将师长),以诗文唱和、执晚辈礼等方式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在韩德勤大搞磨擦时,韩国钧曾领衔联名呼吁团结抗日,并痛斥韩德勤“言而无信”,使韩德勤在政治上彻底孤立。
陈老总的统战方式,注重情感交流,他以诗文为纽带,与士绅交流爱国情怀。例如,他与韩国钧互赠对联,称其“砥柱中流”,激发士绅的民族气节。这种文化认同强化了政治联盟。
三、军事与政治的巧妙配合
陈毅率部主动对日军发起进攻,打击日军的“扫荡”,对外,抗日坚决。对内,他采取缓和矛盾的做法。面对韩德勤的步步紧逼,在黄桥决战前,陈毅通过士绅调解、和平会议等营造舆论优势;战时,使“二李”中立,韩德勤失去侧翼支援,最终新四军以少胜多。陈毅继续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新四军攻占姜堰后,陈毅决定主动让它给“二李”,既揭露韩德勤的贪婪,又加深国民党内部分裂。此举“一举三得”——政治加分、分化敌人、集中兵力。
与陈毅相比,国民党省主席韩德勤表现出很多短板:
1、对外,抗日软弱无力,甚至贪生怕死,保存实力,无法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戴。
2、对内,政治上短视——韩德勤坚持反共优先,拒绝联合抗日,甚至羞辱调停士绅,丧失民心。
3、内部矛盾重重。在苏北,韩德勤不讲道义,也不重视地方实力派的力量,甚至企图借新四军削弱“二李”,导致地方势力离心。
4、在军事上冒进,外战外行,内战内行。黄桥战役中,韩德勤轻敌冒进,而新四军则集中兵力、依托群众支援(如黄桥烧饼的后勤保障)。
因此,同样是在苏北敌后打游击,进行抗日,陈毅和新四军越干越强大,局面豁然开朗;而韩德勤虽然有强大的政府背景和资源,却屡战屡败,最后地盘越来越小,被誉为“乡长”。
超级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说:“陈老总在苏北的成功体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的威力。其经验在于:
灵活性:军事胜利后主动让步(如郭村战后归还地盘),展现“仁义之师”形象。 全局观:始终服从中央“发展华中”战略,避免盲目扩张。 群众路线:通过减租减息、宣传抗日争取底层民众,形成军民一体。相比之下,国民党在苏北的失败源于其狭隘的派系斗争和脱离群众的政策。陈毅的实践不仅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也为今天的统战工作提供了经典范例。”
该书以其新颖的史料和准确的观点而成为中共党史出版社年度畅销书,销量已过百万册,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
发布于:北京市